第1216章 檄文
之前并州军作战根基上是在本土停止,后勤补给保障的压力比较小,但是进入幽州作战以后,特别是长途奔袭辽东,并州军就面对着后勤补给的压力增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粮草物质的供应,那么再刁悍的军队到头来也会衰弱不堪,打击乏力。
目前并州军的野战军团,还是保持在九个营的范围,所分歧的是,每个营的体例,已经过一万人扩编到了一万五千人,总兵力也由九万人增加到了十三万五千人。当然,每个营所增加的五千人,也并非是纯战役职员,更多的是增加了很多的辅兵,极大的晋升了军队的后勤补给保障才气。
司马师想不想谋朝篡位,这天然不是曹亮所能摆布的,但是此次的废立之举,却给曹亮一个讨伐司马师的借口。
如果当初毌丘俭没有出事,曹亮就没有进军幽州的需求,而是能够和毌丘俭联起手来,同时出兵,拿下冀州。
当初晋中之战结束以后,是司马氏气力最为衰弱的时候,冀州近乎空虚,如果阿谁时候曹亮顺势而攻打冀州的话,难度明显要小一些。
以是在向幽州进军的时候,曹亮就已经狠抓了这个题目,为三大骑虎帐装备了充分的后勤保障分队,让三大骑虎帐在作战的时候,完整没有后顾之忧。
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振臂一呼,发兵讨伐,天下人必定会群起而应之,对司马师的名誉,将会一个严峻的打击。
司马家打输了一仗,他们另有规复元气的本钱,但如果曹亮输了,将会没有任何的立锥之地,以是曹亮才会兢兢业业地打好每一仗,一步一步为本身积累本钱,积小胜为大胜。
天子不成轻废,这常常是乱政之始,千百年来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共鸣,司马师擅行废立,已经将曹魏的江山社稷推向了一条不归路,而现在曹亮所要做的,就是拨乱归正,将芨芨可危的曹魏社稷从颠覆之危中挽救返来。
当然有没有借口对于曹亮来讲是无所谓的,安定辽东以后,并州军的主力早已回师幽州,曹亮秣兵厉马,已经筹办对冀州脱手了,只要拿下冀州,才气一统黄河以北,具有与司马师分庭抗礼的气力。
而司马师此次废帝,则给了曹亮别的的一个契机,毕竟天下人对天子还是相称的尊崇的,司马师的废帝之举,必定会遭到很多的人反对,这就是一个民气所向的题目。
曹亮对桓范道:“那就有犒智囊了,下去找人写一篇檄文,声讨一下司马师的篡逆之举,好让天下人看看司马师的真正嘴脸。”
此次流亡到了并州,夏侯玄终究也算是能够扬眉吐气了一把,再不消受人挟制,再不消看人神采,能够畅所欲言地说本身想说的话,无所顾忌地做本身想做的事了。
曹亮部下的笔杆子倒也很多,裴秀、傅玄等人都是能写得一篇好文章的,曹亮将檄文的事交等候给桓范,他自会下去安排的。
桓范正方法命,夏侯玄主动隧道:“檄文的事,主公便交给部属去办吧,定然保主公对劲。”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一份义不容辞的任务,做为曹氏宗族的曹亮,责无旁贷。
一听曹亮筹办写一封讨伐司马师的檄文,夏侯玄立即来了精力,这不恰是本身所善于的范畴吗?借着这个机遇,夏侯玄也恰好能够宣泄宣泄本身的情感,国仇家恨,小我恩仇,不把司马师骂个狗血淋头才怪。
为了打击冀州,曹亮也已经是差未几筹办了近一年的时候了,现在兵甲已足,粮草齐备,直待一声令下,便可挥师东进。
但是厥后因为毌丘俭为王颀所杀,幽州的情势大变,曹亮不得不把打击冀州的打算给提早了一下,起首出兵幽州,先把卫瓘和王颀给清算了,然后回过甚来,再考虑对于冀州。
曹亮把檄文的事交给夏侯玄去卖力,他则是立即调集在并的统统谋士将领,筹议一下讨伐司马师进军冀州的计谋打算。
乃至夏侯玄为了制止连累别人,深居简出,尽能够不与其别人有所打仗,要晓得夏侯玄之前但是朝廷的红人,玄学派的魁首人物,来往的来宾门庭若市,终究沦落到如此境地,连本身也恐怕是憋屈到了极致。
以是不管司马师有没有废帝,曹亮的打击冀州的筹办都已经完成了,箭在弦上,随时可发。
而这个胜利的经历,也随之推行到了其他各个步虎帐,为并州军的远征,做好了充分的筹办。
如果没有人去恰当的指导,司马师的行动固然遭到了大多数的仇视,但毕竟是一盘散沙,不成能对司马师构成任何的威胁,时候一长,仇恨的情感也就淡了,逐步默许了司马师的废立之举。
夏侯玄和司马家有着深仇大恨,写这篇檄文恰好能够渲泻一下夏侯玄压抑了多年的感情,自从回到洛阳以后,夏侯玄就一向活在司马家的暗影之下,谨小慎微,委曲责备,恐怕一个不谨慎,脑袋就搬场了。
进军冀州,早几年就已经归入了曹亮计谋打算当中,冀州但是北方的第一大州,不管是人丁还是经济,都是首屈一指的,拿下冀州,也将极大的增加并州军和司马军对抗的筹马。
但现在情势已经完整变得分歧了,不但司马军元气规复了很多,就是冀州的防备体系,也大大获得了加强,对于曹亮而言,冀州将会是一块最难堪啃的硬骨头。
但是那怕再难,曹亮也不成能窜改本身的初志,实在每一次和司马家的较量,曹亮都是以决斗的态度来对待的,从上党之战到晋阳之战,每一次的战役,曹亮无不尽力以赴,因为敌强我弱,他输不起。
夏侯玄主动请缨,到让曹亮有些不测,不过转眼一想,也就豁然了,夏侯玄也是当世经学大师,文人当中的俊彦,由他来写这篇檄文,恐怕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