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历史军事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一百九十三章 长驱直向河内城

第一百九十三章 长驱直向河内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温县,位在河阳县的东边,获嘉等三县的西边,亦邻黄河,与荥阳郡的荥泽对岸而望。这里,是预定的黄君汉、刘德威两部渡河进入河内郡的处所。今后县向西北,过安昌,即至河内。

这个县,北边、西边多山地,间隔武陟、获嘉的间隔,比新乡远,并且其间另有净水、百门陂等为阻,或言之,也就是说,比拟新乡,它更处於孤城无援的状况。

永济渠的最北段,通到涿郡,最南边则始於武陟境内。於此处,引沁水和南边的黄河水,灌入渠中。在永济渠的南口,军队停整了半日,等粮船从永济渠转入沁水,随后持续行军。

李善道听罢其言,拊掌大喜,赞叹说道:“不怪我与公一见仍旧,公之所意,正与我合!”

遥见南岸岸边,有隋将探窥,李善道晓得,这必是安昌的守将。安昌也没多少守卒,又隔着沁水,不怕他们敢来袭扰。李善道故未理睬与之,只令河上的粮船往南岸射箭,将之逐走。

既得新乡,李善道践行其诺,束缚部曲,除秦敬嗣一部外,悉禁入城,市不易肆,不但不扰百姓,更将随军的粮食取了些,赈与城乡饥民;县寺本之吏员,尽皆留任,又凡城乡俊士,只要肯愿归附者,一概加以官职、散官之任。前后才只两天工夫,新乡县已然粗定。

必须得承认,杨广开凿的这几条大运河,在开凿时确是破钞了极大的民力,也是以形成了极大的民怨,现在海内之以是大乱,这几条大运河的开凿也是一个直接的启事,可这几条大运河,亦的确是大大地产生了便当的结果。别的不说,就这一条永济渠,李善道此前之援助窦建德和用兵清河郡时,就已经尝到了这条大运河带来的便当,现用兵河内,又深感其利。

在问萧绣的定见之前,李善道已和郭孝恪、张怀吉等就此计议过,诸人的定见分歧,都以为新乡既然已经得取,粮船再往前去,沿途已无关卡、城池为阻,便宜以急取河内为上!

自是他仍在记恨郡府之前没有接管他“不要在让郡兵南下”之此建议的启事。

喜好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端请大师保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端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高曦、孙朗两营,与李善道亲率的主力分开,一个南下,一个分赴获嘉、武陟。李善道则引秦敬嗣、高延霸、焦彦郎三营步兵,与萧裕部马队,还是沿永济渠而前,开向河内县城!

求保举!求月票!」

万余步骑长驱直进,与粮船水路并行。

“方今郡兵南下,郡中空虚,将军挥义军东来,整郡骇动,守令失容,士民恐乱。以将军连克清河、魏郡之威,士马之锐,卷而西进,取河内势如反掌之易。唯今所虑,闻将军统雄师出境,郡府或会急檄以召孟善谊、独孤武都引部还郡。因仆鄙意,面前之计,上策无过於将军急引主力,攻袭河内;同时,别遣一部,至河阳,以止孟善谊、独孤武都部还郡。”

——若没有这条运河,黎阳离河内虽是不远,只这些随军的粮秣,就得征调更多的民夫,且运输粮秣的门路、所需之时候,也远不如交运河便利、快速。

以是,王须达部到了今后,用高季辅之计,效仿李善道,也是先对城内做了个招降,奉告城内,如降,不犯百姓,继而攻城,乃将此城已是攻拔。——高季辅,是王须达营的副将。

萧绣为何咬牙切齿?还能是何原因!

孙朗营分作两部,一往获嘉、一往武陟,任务是看住这两座城内的守卒;令高曦引其营南往河阳,任务是夺下孟津,若能将河阳县城也打下最好,断掉孟善谊、独孤武都等北还河内之路;又令杜正伦,再代笔去令还在来新乡路上的王须达、高季辅营,令高季辅领兵千人,不消再来新乡,改道西行,前去修武,任务和孙朗不异,亦是将修武的守卒看住。

於是,下一步的进战战策,李善道便就此定下。

也算是王须达完成了在去攻共城县前,对李善道的包管。

河阳,是河内县南边的一个县,此县南邻黄河,西边不远就是孟津等渡口地点地。

他们的名字,李善道都没有传闻过,然李善道不以此而轻视他们,亲热地访问了他们,遵循他们自述的善于才气,当场各给了他们呼应的任命。

当天调集诸营将领,李善道给他们分拨任务。

秦敬嗣亦拥戴道:“郡守怯懦,我等士气正盛,一战可下。”

杨粉堆遣出的信使星夜兼驰,赶返来向李善道禀报:黄君汉、刘德威两部已到荥泽,即将渡河。温县没多少守卒,自保不暇,不敢禁止他们横渡。估计四五天内,其两部兵就能到河内。

李善道传令全军,令当场驻扎,自引诸将到沁水北岸,眺视对岸的河内县城。

新乡令名萧绣,萧梁宗室之苗裔,年三十余,白面长须,形貌清雅。

又令杨粉堆遣派信使,南渡河,去寻黄君汉、刘德威两部,看看他两部兵马现有无已至荥泽,如果已至,就请他两部兵马渡河入进河内郡后,沿温县、安昌进步,与李善道在河内县汇合。

在军队暂驻,等候粮船转入沁水之时,有三四人,前后冒着细雨而来,求谒李善道。

“既如此,明日拂晓,全军渡沁水,围攻河内!”

河内到东边的济源县一带,早在秦汉时就因南临黄河,北则经太行八陉之第一陉轵关陉可通河东,而商旅辐凑,人丁富强,已是繁华之地,号为天下名都。今之城中炊烟希少,无它启事,只能是因城中百姓已知李善道兵马开来,或民气惶惑,做饭都没表情了,或已出城出亡。

看过随百门陂米一起呈到的王须达、高季辅的捷报,李善道非常欢畅,令杜正伦代笔,给王须达、高季辅去了道嘉奖令,号令其营留兵一部,且驻共城,余则即还新乡。

“既如此,还请公胪陈,以便制攻城之策。”李善道略觉奇特,不知萧绣为何有此衔齿之态。

行军一日多后,刚出获嘉县界,进入武陟县界,王须达率其部残剩之两千余兵,追逐来到。

新乡县城间隔河内县城,直接间隔,只要两百来里地。

被送到新乡城外,李善道部驻地的那百余辆大车,车中所载,便系百门陂之米。

这必定不是因为城中的住民少之故。

众将齐声应诺,士气高涨。

重新乡往西,分是获嘉、武陟、修武三县,再过此三县,就是河内县城。

有道是,“万事开首难”。

李善道部现是处在沁水之北、丹水之东,从这一名置远眺,看不到河内城头的城防环境。

这几人自报流派,有的武陟等县的士人,有的是武陟等县的县寺曹掾。

摆设伏贴,军令下毕,再又休整一日,次日,各部便按李善道的号令行事。

共城县孤悬在河东郡之最东北角。

刚开端起兵的时候,生长会比较慢,碰到的困难会比较多,但跟着地盘的扩大、名声的加强,再攻城略地起来,相对的就会轻易一点。比如新乡、共城,便都是较为等闲的就获得了。

那么,以河内郡当前兵力空虚的情势,又以获嘉等三县的县城,都不邻永济渠,不像新乡县城,紧邻着永济渠,不先把新乡打下,粮秣的运输安然就不能获得包管而言之,武陟、获嘉、修武三县,的确是就不必先焦急打下。於今河内郡已没有甚么矫捷兵力,这三个县统统者,只是本县的守卒罢了,这类环境下,大可分兵看住此三县便可,主力完整能够直向河内县城!

……

且也不必多说。

然可瞥见,其城占地颇大,比新乡县城要大上很多,城墙矗立,雉堞林立,遥遥见得阴云细雨之下,本该是炊烟袅袅已起的城中,炊烟却并未几见。

前再行三二十里,一水由北而下,与沁水交汇。此水名叫丹水,源出长平郡之最北部,穿太行山而至於此。河内县城,就处在丹水与沁水的交汇之地,在沁水的南岸。

却此数人,已不是第一批主动来投李善道的。前日在获嘉县境时,就已有获嘉县的县吏、乡吏、士人,因闻李善道得新乡后的一应爱民重士之行动,及萧绣也降了李善道,而来投他了。

河内县,旧名野王,开皇十六年,改以现名。

到河内县城外时,天已近暮。

只说兵马继行,改以沿着沁水,水陆行军,出了武陟县界,入安昌县界。

是夜,河东方面的一则谍报送至,李渊留兵一部围河东,自率军西渡黄河,兵入关中。 「27.2.

李善道因令再传檄黄君汉、刘德威,请他两部不要以雨为虑,务必抓紧渡河,越早达到河内越好。——前几天开端下的细雨,这几天断断续续的,下下停停,不过一向没有下大。

郭孝恪点头附和:“萧公言之甚是,城中守备空虚,粮草不敷,士气降落,正我军攻城良机。”

旁观了李善道安民的各种办法,萧绣从本初的“被迫接管李善道的辟用”,窜改成了对李善道的刮目相看,心底里也算是开端垂垂地接管李善道,於是在这日,李善道安闲问他,就接下来的对河内的用兵,他有何建议之时,他便没有对付,经心极力地献上了本身的定见。

“萧公,你久在河内为官,郡府吏员和河内县的真假,你当是熟谙的吧?”李善道问萧绣。

萧绣很有点咬牙切齿的模样,答复李善道,说道:“将军,仆对河内郡府之诸吏,上到郡守,下到各曹曹主,尽皆熟知!河内县城,仆尝来过数次,其城防之真假,仆亦稍知!”

萧绣这番话里,后边的这个“河内”,指的当然是郡治地点的河内县城。

萧绣深吸一口气,说道:“敢禀将军,河内县城北邻沁水,要论此城,亦可谓坚牢,然将军今攻之,却有三利在将军!郡兵南下以后,城中守卒城中守军不敷三千,此利在将军之一;孟善谊、独孤武都率郡兵南下时,随军带走了多量的粮秣,城中粮草匮乏,此利在将军之二;郡守无谋怯懦,将军麾劲旅卷趋而至,其必惊惧,且城中士心亦必摆荡,此利在将军之三!”

李善道顾郭孝恪等与秦敬嗣、高延霸、王须达、焦彦郎、萧裕诸将,问道:“萧公所言何如?”

又行一日多,将出武陟县界,间隔河内县城已只稀有十里地远了。

分兵以后,李善道现统之往袭河内的步兵,只剩下了一万三四千众,河内县城是河内的郡治,城池比较坚毅,固然郡兵大多已经南下了洛阳,县内的守卒也还算很多,只以此万余众攻城的话,短日内攻陷的掌控不是很大,但再加上黄君汉、刘德威两部,掌控就大很多了。

当然,较以等闲的获得也不但是因李善道爱民、礼士的名声现已鹊起,亦是因为李善道挑选的此个攻入河内的机会不错。河内郡现兵力不敷,他再挟累胜之势,自就河内守吏望风披靡。

安昌县城,在沁水的南岸。

河内县城在丹水的西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