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历史军事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 第227章 决胜千里(上)

第227章 决胜千里(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天子口中的"童老将军"天然便是在"萨尔浒之战"过后,主动请缨,带领着麾下精锐驰援辽镇,并受命坐镇奉集堡的童仲揆。

嘶。

望着天子一脸凝重的模样,兵部尚书王在晋心中尽是惊奇。

"臣王在晋叩见陛下。"

而作为这场政治博弈的始作俑者,礼部左侍郎孙慎行也以"精力有限"为由,于昨日向天子递交了辞表。

莫非说,天子真的筹算以军中老将代掌蓟镇,试图规复国朝初年,武将掌权的局面?

至于所谓的护送童老将军回川,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天子的实在目标,还是为了防备在川中虎视眈眈的永宁奢氏。

可就在统统人觉得"昏聩无能"的首辅方从哲即将迫于朝野间的压力,被迫去官回籍的时候,"铁板一块"的东林倒是率先发作内哄。

比拟较几个月前的"落寞皇子",现在的天子可谓是将"帝王心术"应用的炉火纯青,不声不响间便"弹压"了一场来势汹汹的"党争"。

起首是"辽东大捷"以后,蓟镇总督文球以"身材不适"为由上书乞骸骨,率先突破了朝野间埋没在暗潮涌动背后的均衡。

喜好大明:都是天子了,谁还当木工请大师保藏:大明:都是天子了,谁还当木工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对于麾下兵部郎中洪承畴的升迁,王在晋这位兵部尚书自是有所耳闻,彼时他还因洪承畴被发配出京,今后宦途暗淡而感喟不已。

时隔多日,四川巡抚徐可求的奏本,再度被摆放在他的案牍上,其内容还是是与永宁奢氏有关。

"启禀陛下,川中间隔辽镇三千里不止,无需如此大动兵戈。"毕恭毕敬的将手中奏本递交给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寺人以后,兵部尚书王在晋便是言辞灼灼的回应道,目光中模糊掺杂着些许忧愁。

蒲月初三。

...

"免礼平身,"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呼喝声,正在埋首于奏本中的朱由校便是缓缓昂首,眼神温和的朝着面前的兵部尚书悄悄点头。

这些蛮夷土司,除却诸如石柱秦家这等"满门忠烈"的特别存在以外,余下皆是些虎视眈眈的野心家,岂会如此"美意"?

"四川巡抚徐可求再度上奏,宣称永宁奢氏报国心切,恳请率兵援辽。"趁着王在晋翻阅奏本的工夫,朱由校略有些凝重的声音于清幽的暖阁中响起。

如果依着时候来推算,这两封奏秘闻差的间隔,满打满算不过十天。

"朕已擢升前兵部郎中洪承畴为叙州知府。"迎着王在晋略有些苍茫的眼神,神采凝重的大明天子似是天马行空,俄然提及一件前些天的旧事。

曾被视为东林骨干的吏部给事中阮大铖公开"改换门庭",直接弹劾由东林大佬邹元标亲身建立的"首善书院"违制私设,妄议朝政。

但此时听闻天子的提示,他蓦地认识到,天子莫不是早就在防备永宁奢氏了?!

旋即礼部侍郎孙慎行便以"红丸案"向当朝首辅发难,引得朝中东林众志成城,斗志昂扬。

接连两封来自川中的奏本,已然完整为朱由校敲响了警钟,令他不得不未雨绸缪。

此等决定,但是有些敏感呐...

前后不过十余天的工夫,朝中的局势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窜改,令人骇怪不已。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好似一场滂湃大雨,狠狠的浇在朝中东林的心头之上,也顺势浇灭了其心中炽热。

在天子的运筹帷幄之下,朝中本来剑拔弩张的局势刹时土崩崩溃,咄咄逼人的东林党再度铩羽而归。

一时候,兵部尚书虽是猜不透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实在设法,但也能够模糊约约嗅到一丝诡计的味道。

随后,天子便再次命吏部尚书周嘉谟主持"廷议",参议蓟镇总督的出缺以及宗室出京就藩的事件,并于"廷议"当推举徐光启担负礼部侍郎,毕懋康担负工部侍郎。

在前几日的"廷议"中,王在晋的所作所为确切让他对劲,也不枉昔日在原兵部尚书黄嘉善告老回籍以后,他力排众议,将王在晋扶上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

至于东林党民气心念念的"蓟镇总督"也在首辅方从哲的发起下,或可由军中老将暂代蓟镇政务。

"童老将军年龄已高,朕故意令石柱将士护送老将军回川,保养天年.."长久的沉默过后,身着常服的朱由校便微微眯起了眼睛,一字一句的说道。

瞬息间,看似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占尽了上风的东林党便是功亏一篑,首辅方从哲反败为胜。

可此等局面下,天子既没有授意首辅对"失势"的东林赶尽扑灭,也没有召见出身东林的"帝师"孙承宗以示均衡,反倒是出其不料的召见了本身这位兵部尚书。

"吾皇圣躬金安。"

才方才迈入乾清宫暖阁,表情五味杂陈的兵部尚书便是跪倒在地,朝着案牍后略有些肥胖的年彼苍子叩首施礼。

春寒料峭过后的京畿之地已是垂垂有了一丝炎热,固然天气才方才大亮,但氛围中的暑意便劈面而来。

但朝廷在方才于辽镇获得大捷,令如日中天的建奴女真功败垂成,如此环境下,一贯摆布扭捏的土司们还敢犯上反叛?

而后不待邹元标上书辩白,幽居于深宫中的天子便是绕过"三法司",直接乾纲专断,命令将首善书院予以查封。

空旷的皇极殿皇城上,身着绯袍的兵部尚书王在晋正在几名小内侍毕恭毕敬的簇拥下,大步朝着位于内廷的乾清宫而去。

也许是身上的朝服有些厚重,兵部尚书的额头处已是模糊排泄了汗珠,令其本就忐忑的表情愈发沉闷。

"爱卿且先看看这奏本,"出乎王在晋的预感,案牍后的朱由校并没有率先就"蓟镇总督"的人选向他发难,而是在简朴的酬酢过后,一脸严厉的将一封奏本递到了他的手中。

想到这里,王在晋便是苦笑一声,心中百感交集。

"陛下,该当不至于此吧?"以王在晋的本领,自是刹时听懂了面前天子的言外之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