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九章 弹劾之事
众官员听了后,分歧感觉倪光万这句话,可觉得定论。
书房内点起了烛火,透着窗户纸,灯光将林延潮伏案的身影,映入雪中。
通政司其他官员,吏员听了这等歌颂之词后,不由惊奇,林三元文宗之名,天下皆知,大师心想林三元又写出甚么好文章了?
与马御史的朴重分歧,洪鸣起得知的一刻,不由嗤笑,与众官员道,老夫的奏章,使乱臣贼子惧矣,林三元又如何,还不得自食其言,与老夫认错。
林延潮点点头道:“有劳了。”说完扬长而去。
灯火下,林延潮悬腕运笔,字字透纸,句句斑斓。文章一气呵成,疏面整齐,不洗一字。
毕竟没有几个官员这么大胆,敢在言官弹劾下自辩的。自辩的结果,就是遭来更多的弹劾。通政司属吏将林延潮奏章拿到公厅,当众启迪,自有官员节写副本。
是啊,圣眷在身又如何?还不是服从于言官的笔下。
林延潮来到通政司衙门前,与一众官员列队,交递奏章。
读过奏本之人,无不拍案叫绝,引得越来越多官员来看。
不管是官员,还是寺人都是争相读之,大家传抄。
小天子讶道:“甚么?”
因而世人都放动手头之事来看。
那知小天子翻开林延潮的奏本……(未完待续。)
小天子实已是将言官弹劾林延潮的奏章一概留中。
但小天子也自知,本身不能再留中,不然言官要将炮口对准他了。
唏嘘比堕泪虽逊之一筹,但这一句也是承认林延潮的自陈表,能够与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这等千古名篇,能够一较是非了。
眼下林延潮肯上表认错,小天子心道,既是如此,就处以罚俸,如此惩罚不会太重。
奏章递文书房后,司礼监后也是如此。
从通政司到文书房,到司礼监,林延潮的奏章转了一手,又一手,世人展转之间,爱不释手。
通政司属吏看着林延潮拜别心道,林三元奏章不走会极门,而走银台,看来是要广而告之,恰好我也可一睹,林三元的文采。
这述而不作的言语,将情感一点一点的积储,令闻者不知不觉当中已是动容。
京官如有密事要上奏,都是直接通过会极门文书房,而不走通政司。
陈济川来请林延潮用晚餐,却被林延潮撵走。
不但其别人,连通政司官员,也是把林延潮的奏章,当作请罪去官奏章来看的。
马御史闻以后,不觉得意,用笔点了点,对摆布御史道,老夫所为不过激浊扬清,对林中允倒不是有甚么成见。
张诚道:“陛下,此中有林三元上的奏本。”
房外风雪虽是停了,但是地上,屋檐上都积了厚厚一层雪。
天已是暗了。
最后林延潮写到。
这通政司属吏待听闻是大名鼎鼎的林三元后吃了一惊,看着奏章模样,一看就是奏本,而不是题本,知是官员私家奏章,想到这几日朝堂上交相弹劾林延潮的奏本,不由心底一笑,心道林三元最后还是服软了。
通政司,又称银台,临着太常寺,主司奏章来往,通达下情。
昔日有人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本日又加一句,读林三元《自陈表》而不唏嘘者,其人必无志。
林延潮将读书经历,为官宦途一一道来,言语平实而竭诚,这也是林延潮一贯朴而不华的文风。
作为京官递奏章有两个挑选,一是通过通政司,一个是通过会极门文书房。不比外官递送的奏章。只能通过驿站转呈通政司。
几名官员们一并伏案而读,记性好的,当场咏句背诵,记性不好,当堂誊写在纸张上,誊写好,又借别人誊写,如此一传十,十传百。
自陈表,就是先自述,后言志。
“银台重地,不成擅入,林中允到此留步,我登入出入薄后,当即呈给令典。”属吏向林延潮答复。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林延潮借这季布之事说了,本身说出去的话就不会收回。
第一名看得官员通读,不由仰天长叹,所谓华国文章,也不过如此了。
经筵之言,实臣之志,言可食,同季布毁诺,志可夺,不如于匹夫……
案上的自陈表已是写了一半。
这些官员们见林延潮来通政司,纷繁群情,心道,林三元最后还是怂了,这关隘不得不上表向御史认错。
众目睽睽之下,林延潮亲身往通政司送达奏章的事,也是有人缓慢报之马御史,洪鸣起等人。
官员们群情纷繁,待轮到林延潮时,他一声不吭交给门前的通政司属吏。
当然林延潮的奏章,上呈给天子之前,已是由不知多少人看过。
值乾清宫寺人张诚将奏章呈给小天子道:“陛下,司礼监将本日奏章送来了。”
最后通政使倪光万一句概之。
吃一堑,长一智,在庙堂上岂可言语不慎,心声就是放在心底的,不敷与外人道之。
匹夫不成夺志也,出自论语。
小天子看着如小山般的奏章,不由扶额道:“先放在一边搁着。”
我们贫寒人家,读书出身,唯有这点对峙,临大节而不成夺,你要我认错,不可!
因为颠末通政司递送的奏章,要当众拆封,分类,还要誊写副本备照。也有呈现通政司衙门,直接将你奏章扣下,不让你上呈天子的环境。但林延潮这自陈表,就是写给统统人看的,无所谓保密不保密。
次日午朝以后,林延潮携奏章出右长安门来到通政司。
囊中装以萤火虫照明,雪天里映雪读书,说得是前人家贫,却痛下苦功读书的刻苦。
臣闻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此臣之言,臣之行也,愿迹此平生,无愧此语……
待言志之时,将半篇文章的情感,如决堤般宣泄而出,令人深深震惊。
林延潮十几年如一日,勤奋不缀,寒暑不歇,萤窗苦读,以‘囊萤映雪’来读书磨志。大家都慕林延潮‘过目不忘’之能,却不知他有本日的成绩,实是拜苦学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