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游戏竞技 >大明文魁 > 五百八十二章 舌战群儒(上)

五百八十二章 舌战群儒(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每个读书人读了伯夷,叔齐,颜回的故事,都要掬一把泪水,读了盗跖之事,而是忿忿不平。

侍直经筵官里本还稀有人未上阵,正揣摩如何上前答辩,听了林延潮这么说后……

因为孔子这一句话,儒家千百年,都将义与利当作一个硬币两面,非义即利,义利当作反义词来看。以短长义,就是不义(不循天理)之举,是屈就于利欲。

林延潮之言,这并非纯真是抵赖,而是他林延潮真正贯之的经义,他的修齐治平之道。

这就是不求利,而无不自利?

“王兄,你经义高深,吾所不及,你来驳之此子!”

因而林延潮来到讲案前,向小天子答复道:“讲臣才疏学浅,方才之言倒是令陛下见笑了。”

世人都听出李庸这几句话,变相承认了非利,一定有义,对林延潮底子没有反击力度,不过也算勉强站稳阵脚。

“不,不,还是王兄先请。”

林延潮目光扫过曾省吾,王篆,然后道:“延潮方才多有猖獗,只是经义参议,不辩不明,辩经获咎之处还请包涵(不要曲解,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坐各位,都是辣鸡)。”

李庸用援溺之说,来指责你林延潮学说里权变的意义太重,而林延潮却说,好色之心人都有,只要大家都有妃耦,没有怨女旷夫,满足了此心,那么也不会呈现嫂溺水了,你还在踌躇救不救的题目了。

围殴不成,反送一世英名啊。

这就是比如辩论赛里,大师辩论得差未几完了,最后正反辩方要总结发言了。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唱采薇歌,饿死首阳山。颜回孔子最对劲的弟子,贫苦得志,居于陋巷,连荆布都能够吃,可因病早故。

小天子对林延潮的话非常认同,但众臣之下,他不好有所公允,因而向张居正问:“同知经筵于先生之言觉得如何?”

林延潮考虑了下言辞道:“回禀陛下,讲臣觉得孔氏之家法,儒者世守之,得其粗而遗其精,则流而为度数刑名,贤人之妙用,英豪窃闻之,循其流而忘其源,则变而为权橘纵横,故孝悌忠信常不敷以趋天下之变,而材术辩智不敷以定天下之经……”

小天子见林延潮大开大合,连战群儒,将世人驳得一一败下阵来,心底爽得不了,心想朕钦点的状元,果然短长,朕有识人之明啊,哈哈哈。

悍贼盗跖,暴戾恣睢,遵以何德竟能寿终?

而林延潮现在已是火力全开:“贤人教我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却没有教我们义然后弃。人皆无益欲,如好色之心,达者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如此好色必不至于溺。”

我们理学也不是说得那么绝对,礼法上是男女授受不亲,但嫂溺水,叔却能够伸手,这是权变。这是孟子的话。

他读书为官都是依此而行,发自肺腑,是诚意正心之言。

在林延潮短短这几句下,殿上君臣都是寂然。

然后下一句,林延潮似给出了答案。

曾省吾,王篆看动部下这个模样,恨不得拿块豆腐一头撞死。不过二人也是悲催,现在小弟都挂了,该轮到大佬了,如果他们再败,那他们另有甚么脸面,不如上表向天子请辞算了。

这么多朝臣攻讦一名二十年青人最后还惨败,到底是谁被围殴?三岁小孩见了也会刮脸,说一句羞羞羞啊!

“……内圣是纲,外王是目,举一纲,万目可张,但索其纲,需从目寻,故纲目并举方为先圣之意,如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得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喻利。

他们看向林延潮,仿佛已是手持染血屠刀,满身‘六神装’站在殿上。

堂上众臣听了林延潮的话,都是堕入沉思。

这场辩经如同拳赛,林延潮虽将曾省吾他们的脸打得如同猪头普通,但最后点数还是要由裁判来宣布,来论定最后的胜负。

伯夷,叔齐,颜回这等仁人义士,对峙义理而死,这是酬谢善人体例吗?

李庸恨不恰当殿羞死,只能向林延潮一揖道:“林中允言之滚滚,吾不能及。”

“大师都不要谦让了,我资格最浅,理应你们先请!”

李庸对林延潮说得一时无词以对,构造半天说话辩道:“事事不求利,一定没有义。林中允经义上重于援溺之意,所言字字离不开利字,离贤人之意太远。”

“不敢不敢,卢兄,你科名比我高,我怎敢冒昧,你先请,你不可了,我再上。”

纲目并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得!

同知经筵的张居正,就是这个裁判。(未完待续。)

因而小天子道:“朕听得正出色呢,经筵辩经,本就该名儒互难,畅所欲言,不过朕听先生所言,侧重在于事功二字,可有一言概之?”

昔日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一言兴邦的话,孔子说没有,但有近似。

孝悌忠信常不敷以趋天下之变,材术辩智不敷以定天下之经!

非义即利,那非方便是义吗?你整日作亏损不奉迎的事,就是遵守天理了?

周子义这等以程朱之言为金科玉律的官员眼底,林延潮的话就是大水猛兽,天下之大害。

这几句话足以颠覆很多君臣的三观。

这几句话说得,李庸胆战心惊。李庸进犯林延潮援溺之说太多,甚么是援溺,就是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至于悍贼盗跖,杀无辜之人,食人之肝,如此暴戾的人竟然寿终。

林延潮见他们磨磨蹭蹭的,也知没有人出场,若曾省吾,王篆被本身驳斥,当然大长面子,那么本身今后也不要在朝堂上混,得寸就不要进尺,要见好就收。

这就是求利利不成,还害了本身?

而朝堂上官员都是大多理学出身,但多年措置实务,令他们心底对林延潮所说的事理,也有很多处所认同的,但要他们面上承认倒是很难。

大音希(协和)声不过如此。

李庸败退,曾省吾,王篆,朱裹,耿周,王述,吴堪等人都是面色如土,你竟连一块遮羞布都不给我,明天真一败涂地了。

甚么叫完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