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八十四章 官场处处皆人情(求推荐票)
众百姓你望我,我望你,这才推了一老者道:“府台老爷,草民等都是博家集人,本年过了大水,选集屋子没有一间,草民虽逃得性命,但女后代婿一家都给冲走了,剩下我糟老头子一小我,地里庄稼也淹了,一粒米都没留下……”
吕乾健不敢再说,只能退下道:“是,府台大人。”
那青衫吏员叩了头道:“回禀府台老爷的话,小人孙有忠在商丘县户房任小吏,至今十七年。”
巡捕连滚带爬的拜别后,苏严肝火不止,他乃极好面子之人,林延潮刚到任就出了这么大的事,令他脸上有些挂不住。
周通判忍不住抬高声音问道:“敢问司马,敢问你说得这‘上面’是指哪位大人?”
后堂里一阵沉寂。
苏严听了负手道:“吕知县,你治下粥厂如此,本府还未究查你之职责。你倒是替部下讨情,莫非贪污这赈灾粮乃你授意的吗?”
世民气想也对,归德府决堤,水淹黄河下流这么多州县,如许的事连皇上都轰动了,林延潮身为本府同知,到任今后一句不问这才是反面道理。
一旁衙役拿起勺子往粥锅里一搅,竟没搅出甚么东西来。
二人以及周,刘两位通判,以及让师爷等一并往东门而去。
倒是苏严道:“司马是申吴县公的弟子吧!”
吕乾健见了这要被杀头的吏员,心想此人奉养他多年,甚得他的喜好,他也知苏严乃极不好说话之人,但唯有硬着头皮保一保他,不然连亲信部下都保不住,在县衙里就威望全无了。
至于其他府衙官员,也不敢出面替这几名吏员讨情。
“这往赈灾粮里掺沙掺土,乃是朝廷习规。若真是干清干净的白米,如何入饥民之口。小人实没有贪污啊,请府台大人明察。”
苏严打断道:“吕知县,晓得国法,就不要替部下要求。本府杀他,是为了保你,不然抚台大人究查起来,你让本府如何替你说话?”
固然如此,苏严却仍未出声,衙役手里那里敢停,世人只见到板子一上一下的起落。
七名鼻青脸肿的官吏,一排跪在苏严面前。
地头是在一处河滩边上,现在肇事已是结束,林延潮跟在苏严身后,但见两三百名老百姓被官兵看押着,这些老百姓多是老弱妇孺,在如狼似虎官兵看视下,无助地抽泣着。
两名官兵将粥厂的粥锅抬来。
赞道正要高喝‘府台大人回府’时,苏严却看了一眼河滩上被押着五六十名青壮百姓,然后叮咛道:“这些刁民一概枭首示众!”
苏严面色乌青,冷冷隧道:“饥民肇事,尔身为巡捕弹压就是,来这里与本府哭甚么丧。”
林延潮道:“让师爷不要曲解,本丞并未听到甚么谎言。只是下官到归德为官,于决堤之事不能不问。”
这粥锅初看官兵抬起甚沉的模样,但待放在面前时,林延潮看了一眼,大缸里倒是清汤寡水,粥米不知那边。
苏严不睬会,府衙衙役从苍内行里收来一把筷子。
因为他们都并非两榜进士出身,虽说都是同僚,但如许的话题,他们是插不上嘴的。以后数人聊至‘金榜提名’时之风景,三人更是插不上话,只能辞职。
“好了,叫他们家人来领走。”苏严道了一句,当下起家来至马前。
苏严点了点头与林延潮出了府门时,外头已调了一队官兵,仆人给苏严牵过一匹马来。苏严四十多岁的人抬脚上马,一气呵成。
苏严报告草拟非常周到,涓滴缝隙都抓不到,将任务尽数推在了之前的管河同知身上。
当夜无话,次日林延潮授了印信,算是正式上任。早晨拂尘宴非常昌大,就不累述。
苏严道:“司马安坐,本府去去就回。”
林延潮笑而不答。
穿戴白衫的都是白役,放在明天来讲就是频频替人背锅的‘临时工’。
林延潮道:“久闻府台治下有方,下官也是去学习一二。”
这时一名巡捕急仓促地奔入大堂向苏严道:“府台大人,有饥民肇事,砸了城东的粥厂,并将粥厂之官吏尽数抓了,以作人质。”
吕乾健跪下向苏严叩首。宦海上有隔一品避马,隔三品跪的端方
一名流眼尖,正看到商丘知县往这里赶,当即道:“县尊大人,救救我等,念我们多年奉侍辛苦之劳,求府尊饶我等一命啊!”
苏严嘲笑道:“我不管你掺了多少沙石。但日前本府是如何与你们县尊传话的?粥厂施粥,以筷为准。”
青衫吏员叩首道:“为朝廷办事,小人不敢草率。”
林延潮呷了口茶,又道:“到时万一上面过问下来,兄弟我这里也好替几位大人辩白几句。”
以后这七人,即被拖下去,直接杖毙。
“十七年,也是衙门里白叟,当知贪污朝廷赈灾粮多么了局,竟敢知法犯法?”
周通判干笑两声道:“兄弟我冒昧了。”
何通判抚须笑道:“王忠伯恰是戋戋同年,也是同亲。”
苏严,林延潮,周通判各自入坐,吴通判,让师爷没有坐位就干脆站在一旁。
苏严赏识地看了林延潮一眼道:“本府治下民风甚劣,这亲民之事,不比兄弟在翰林院时那诗书风骚。”
那边两三百名老弱妇孺都是朝身穿绯袍的苏严跪下叩首,然后口呼冤枉。
苏严点点头道:“本府虽无锡人士,但与申吴县公也是半个同亲。”
苏严端起茶碗喝茶。
听着林延潮,苏严,何通判三人对话,吴通判,周通判,另有推官三人是一句话也插不上。
苏严大有‘本府清正廉洁,不怕你查’之势道:“司马固然看。”
吕乾健吓得浑身是汗当即道:“下官千万不敢有此心,陛下亲旨,抚台大人三令五申,不准官员贪墨赈灾粮,不然一概撤职拿问,下官怎会不知。只是恳请府台大人,看在薄面……”
一旁衙役催促道:“这些没要紧的话,就不要啰嗦了。”
吕乾健心底痛骂,甚么叫三生不幸,知县附郭,这五年来他为县令,不知受了多少苏严的气,本日又是加了一道。
话是这么说,可端方到了最后,都成了底层官吏名正言顺贪污赈灾粮的说辞。
苏严却道:“给本府拿一把筷子来!”
一向不出声的仪考通判何通判问道:“司马在京可识得山阴王(家屏)忠伯。”
一旁的商虞通判吴通判帮腔道:“也不能尽数怪管河同知,此次黄河大水,也是天数。”
苏严起家,亲身取过勺子,在粥锅沉底中才捞出满满一勺‘什物’来。但见勺子里除了砂土,树皮草根上,而黄米不到半勺。
一旁让师爷解释道:“两年前大堤开筑即屡遭冰雹,伤及民夫无数,乃至耽搁工期。以后秋讯就要到了,河道衙门又催得紧,故而本府不得不命管河同知仓促而筑。当初府台再三过问,工期是否太赶,需加派人手,但当时管河同知信誓旦旦向府台大人包管。”
听到落地二字,众吏员都是瘫倒,哭道:“府台老爷饶命,饶命啊!我等下次不敢了,不敢了。”
“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当时河道衙门监督筑堤,大堤筑后,是颠末先经藩司,再经河台查验过的,两个衙门都没说甚么,那知碰到本年这百年不遇之大水。”
这七人中,六人都是穿戴皂色吏巾,白圆领衫,唯独一人穿带帽翅的吏巾,身着青衫。
苏严脸上浮起笑意道:“吾乡后起之秀,本府如何不识。”
苏严将筷子攥在手里,然后一把掷进粥锅里,但见筷子噗地一声,轻而易举地扎进‘粥’中,然后尽数浮在‘粥’上。
林延潮向苏严道:“府台,那下官就看了。”
吏员等无不面色如土。
这大汉见苏严一身绯色官袍,其他官员在面前战战兢兢的模样,心底惧得非常,颤栗得说不出话。
“另有没有会说话的?”苏严不满隧道。
在场之人听闻几人从惨叫,至无声,最后只看到一声声如同敲打砧板上碎肉的声音。
粮捕通判周通判亦道:“司马你在京里,不知本年黄河大水有多大,的确骇人听闻。”
苏严一语即出,河滩高低鸦雀无声。
上面百姓喊冤声震天,苏严却不紧不慢地坐下,然后沉声道:“尔等喊够了没有?”
苏严点头道:“看来你还实心用事。”
吕乾健向苏严道:“府台大人,此人贪污赈灾粮,本罪该万死。但请念在他县衙多年,履建功绩,允他将功折罪,暂留下这条狗命,将他革去吏员身份就好。”
攀了干系,二人就拉近一份。
林延潮道:“那是本丞在翰林院时同僚,还一并为日讲起居官。何别驾熟谙忠伯兄么?”
林延潮恭敬隧道:“是。”
“粥厂司吏安在?”
苏严闻言道:“将粥锅端来!”
这一日,林延潮在正堂与苏严说话。
林延潮闻声,不由神采一变。
就算这二三成,到了粥厂。但粥厂免费施粥,大家都想来吃。
要晓得林延潮是从京里来的,京里任何一名阁老或者尚书都能够是林延潮之背景。谁也不知林延潮背景有多深,宦海上冒然探听是很遭忌讳的。
但是赈灾粮有限,官员又如何辩白哪个是饥民,哪个又不是饥民?一视同仁,那么点赈灾粮顿时见底。以是有的处所官员想到体例,往赈灾粮里掺沙。真正的饥民那里管你粥里有沙无沙,有饭吃不饿死就好,如此能够筛撤除不是饥民,来混吃混喝之人。
林延潮知如许的报告里看不出甚么,但还是端起文书一行一行地看去。
那青衫吏员与白役闻言都是神采剧变,纷繁道:“府台老爷饶命,饶命啊!”
青衫吏员额上冒汗道:“府台老爷,小人冤枉。小人虽只是一名小吏,但也是苍王信徒,萧王子孙,晓得甚么是知己。”
林延潮听完豁然道:“本丞算是明白此中内幕,看来此次确乃无妄之灾。”
另有五六十名青壮精赤着上身被五花大绑,跪在河滩上。这些人神采多是赤肿,眼窝深陷,褴褛衣裳下的身子,都是瘦干干的,
这吏员言下之意,赈灾粮若都是白米,那官员每经手一道,就被截留一道,到哀鸿手中能剩下几成?
吕乾健与苏严明好差了三品。
宦海上,官位凹凸可分一个圈子,多么出身也能分一个圈子。
林延潮道:“这么说,顾(宪成)叔时,府台也是熟悉了。”
身穿青衫的则是经制吏,也就是有‘体例’的。
不久苏严的亲信‘让师爷’将报告拿给林延潮道:“这是报告,另有当时管河同知签下署令。”
商丘知县吕乾健听闻治下粥厂出事时,已是慢了一步,这才赶到。吕乾健虽是知县,却乃万历五年进士,首辅张四维的弟子。
听了这句,几人神采都是一凛,身子不由自主地往前倾了倾。
“草民等实在没有体例,活不下去了。”
“司马,这都是他当时签下署令,过手公文,府台大人当时信了他的话,哪知不到两年……”
林延潮讶然,明朝的文官多是手无缚鸡之力,出行都是肩舆马车,会骑马的寥寥无几。苏严进士出身,竟然也能骑马,实是罕见。
让师爷道:“几位大人都是行得正坐得直,在此事没甚么恰当之处。只是有人讹传,企图泼脏水。你也知府台大人,一贯刚正严明,不免有小人在背后诽谤。”
一旁官差喝道:“哭甚么哭?府台大人来了,尔等还不快跪!”
苏严没有理睬,一旁的府衙衙役从被砸了的粥铺里,搬来三张长方板凳置在河滩高地上。
巡捕叩首道:“是,卑职这就是去。”
林延潮起家道:“下官愿与府台同去。”
“你是哪个衙门的小史?”苏严问道。
老者擦干泪叩首道:“是,草民啰嗦。府台老爷,这粥铺施粥乃朝廷赐给的恩德,但你看这施得是甚么粥?树皮,草根也就罢了,那石子,沙子,糯米土也是人吃得?小人在北风里站了一日,等得浑身都没劲了,方领到一碗粥,但粥里的米,草民数了数,连十粒……十粒米都不到。”
“有何冤情?你来讲!”苏严点了一名被五花大绑,面相诚恳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