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勤政之君 罢矿撤监 封赏
王承恩真的是心疼!
自古哪个明君重用家奴宦官的?
…………
“嗯,那好,朕准了。着松山守备施大勇加升锦州参将,赐金银各五十两,另赐御刀一柄,御酒十坛,其部有关将校亦一同升赏。朕另拨内帑万两以赏参战将士,以示朕恩!”
北虏指的是蒙古兵,东虏则是建奴。
裁撤驿站?
“是的,是的,朕都乐胡涂了,要赏要赏!”
皇上这也是初登大宝,两年前又被建奴给吓着了,体贴则乱,这有些事情便分不得轻重,顾不得头尾,看不出内里玄机。
“起来吧。”
你道司礼监就满是睁眼瞎,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货?绝对不是!说句不入耳的,那些司礼秉笔随便哪个出来都不比那当朝大学士差!
这罢矿撤监提了不止一两年了,前两年因为皇上才即位,而后东虏又犯境,厥后便是为袁崇焕的事,这事便临时搁置了。
王承恩如蒙大赦,忙起家便要退下要小寺人们到田贵妃那通传一声。
“回皇上,二更了。”王承恩头也不敢一下。
这王承恩打潜邸那会起便服侍时为信王的崇祯帝,先帝宾天时,也是他与另一王府寺人徐应元力保信王入宫继位,可惜那徐应元不晓事,竟然收了魏忠贤的贿赂,乃至刚熬出头就被皇上给撵到凤阳去了。
“皇上,二更天了,该歇了。”
有徐应元的经验在,王承恩便不敢肆意,虽贵为司礼监,倒是为人实诚很多,外朝的事向来不插手。实在外朝递来的那些奏疏哪道不经他司礼监,皇上现在捧着的奏疏上讲些甚么,他王承恩能不晓得,心中能没个主张?
崇祯想了想,点头道:“也好。”叮咛曹化淳:“你拟个旨,叫内阁会同兵部好生查验,确认无误后,参战将士驰名单一一升赏,不得有误。”
曹化淳一脸喜sè,很必定的点了点头:“祖大寿和丘禾嘉联名报的,怕是不会有假。”
不过王承恩也谅解崇祯不设掌印的苦处,当不当掌印实在真没甚么,魏忠贤不也没当掌印嘛,那掌印王体乾还不是他一条狗。只要服侍好皇上,掌印也好,秉笔也好,不过是个浮名,这实利才最首要。
要说,这也就蒙得了皇上,若要咱家看,上这些奏疏的一个个拖出去砍了也不为过。
王承恩心中一凛,吓得仓猝跪下,口称:“老奴不敢,老奴不敢…”除此以外,甚么也不说。
有些时候,哪怕崇祯问他,他也老是回道“老奴痴顽,皇上自个拿主张就好。”
辽东大捷?斩首二百不足?
王承恩则是悄悄转首朝身边那来报讯的秉笔寺人曹化淳问道:“动静可曾核实了,确是斩首两百不足?”
皇上没有不满,王承恩暗松口气,本不该再说话,但还是开口提示道:“皇上,是不是待首级验核以后再封赏?”
这几天,皇上都没有睡好觉,常常熬到深夜方去睡上一会。五更天就又起床筹办朝会。一天下来,真正睡的时候都不到两个时候。
王承恩不信祖大寿,但却信丘禾嘉,一听是丘禾嘉和祖大寿联名上报,心中信了八分。
曹化淳笑道:“文书上说是一百多北虏,八十多东虏,首级已经路上,约摸两天便到。”
崇祯许是过分冲动,还沉浸在大捷的喜信当中,并没有理睬王承恩。
现在大明国势如江河rì下,表里皆忧,朕少年继位,唯有励jīng图治方能保祖宗基业不失,即使不能如先祖般贤明神武,但也要把这江山守成了,rì后当得个“勤政之君”的奖饰便也是了。
眼下,那帮东林党的御史们又上疏了,这个要朝廷免征商税,阿谁要朝廷撤矿罢监,另个则索xìng说甚么盐铁专卖也不要搞了。说甚么皇上是明君,复兴圣主,大明国库丰盈,何必与民争利。不如尽让利于民,叫子民感念天子恩德的好。
正退着,却见崇祯俄然欢畅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拿着一份奏疏连声奖饰道:“好,好,好!刘懋这算说到点子上了,朝廷要想充分国库,不过开源节流。开源之事,触及与民争利,朕不好过于干与,内阁自会措置。但这节流,朕倒是要亲身总办的。嗯,天下大小驿站上万,如果裁撤,确是能省出一大笔银子来,还能减轻处所承担,确是一大善政…”
崇祯哈哈一笑,将那公文拿了又看一遍,沉吟一声宣旨道:“祖大寿统兵有方,致有大捷,朕心甚悦,着加镇武将军衔,荫子锦衣卫同知一员,赐金银各百两,貂裘、雕鞍、白马各一;另巡抚丘禾嘉兼顾有方,特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赐金银亦百两,貂裘、雕鞍各1、锦缎十匹…”
“升赏有功将校,皇上一力决计便是。”曹化淳聪明很多,一句话便又推到了崇祯身上。说完看了王承恩一眼。
是以王承恩纵是为崇祯继位立了汗马功绩,也只能在司礼秉笔位置上终老,想当老祖宗,这辈子怕没希冀了。
崇祯足足怔了十几秒,一个箭步便冲到那寺人面前,一把抢过那文书,迫不及待便翻了开来看。只扫了几行,脸上的笑容便是止不住了。甚是镇静的赞道:
朝中那帮子大臣们,科举入仕,明争暗斗熬了数十年方入朝堂,内廷的秉笔们也是如此,能坐上这司礼秉笔位置的哪个不也是如此熬过来,与外朝那帮人比一点也不差,不然这司礼秉笔何故被人称为内相呢。
王承恩确信无误了,暗松口气,他实在是被那些报捷的文书吓怕了。前些rì子,西北报捷的文书一封接一封,今儿这个参将斩了三千,别儿阿谁副将破敌上万,最后兵部核验首级,能有几百就算不错了。并且据西北处所官密报,内里能够另有杀良冒功的。搞得皇上起先欢畅,前面则是不住的生机,骂那些武将们瞒上欺下。司礼监再接到这类报捷的文书,也都不敢直接送给皇上,而是先派人到内阁问清楚再决定是否上报。不然,如果又是胡乱瞎报的,皇上又要骂他们不知验核了。
“奴婢领旨!”
说来王承恩也真是苦得很,当初若不是他在内廷各监游走联络,确保大部分掌印寺人站在崇祯这边,那魏忠贤又如何能说倒就倒,崇祯又如何真能做个外朝所奖饰的圣君?
宣到这,崇祯俄然顿了一下,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对王承恩、曹化淳道:
作者注: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裁撤驿站乃崇祯二年之事,此处略提了下,读者勿需计算,只要晓得这驿站一裁,银川驿卒李自成落空铁饭碗便成。
崇祯欢畅之下,也不在乎王承恩是否干政了,还风雅的从内帑中又拨了一万两出来,加上国库应赏的,在他看来,绝对是厚赏了。
实在如果祖大寿他们报甚么杀敌数千,王承恩是绝计不信的,但这回报来的数字叫人不能不信。一百多北虏,八十多东虏,让人不能不信。
奏疏写得那是一个好,这来由也让人动心,当天子的嘛,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后代,这当父母的让些利处给后代,天经地义得很。
皇上这才二十一岁啊,但是眼角都有鱼尾纹了,脸sè较同龄人比也显得非常惨白蕉萃,那里像个年青人的模样唉!
以是王承恩一如当年在潜邸般忠心,这不,晓得崇祯又熬夜了,怕当值的寺人不晓事,特地跑了过来,为的不过是让崇祯早点歇息。
“皇上,当年宁弘远捷,报捷的文书上不过是斩级二百六十有九,尔今祖大寿又斩级两百不足,且满是真鞑子,朝廷此次不管如何也要好生封赏才是!”曹化淳不忘提示崇祯火线报捷,做皇上的得表示了。
他这笑声过于大了,有些猖獗了,不过崇祯这会也是冲动镇静,如何管帐较这老奴君前失礼。
打崇祯即位以来,这大明江山便一天乱似一天,每天送进宫来的百般文书像雪花普通落上御案,批都批不及。为着文书太多,怕的省览不及,遗漏了首要的,崇祯采纳了宋朝用过的体例,叫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择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如许,他能够先看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首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但是告急军情密奏和塘报,随到随送进宫来,按例没有引黄,更没有贴黄。以是固然采取了这个别例,崇祯仍然每天有措置不完的文书,睡觉常常在半夜今后,也偶然彻夜不眠。明天,他整整一个下午就没有分开御案。
“文书上说那松山守备施大勇智勇双全,以一军之力力敌建奴jīng骑,其功堪巨,祖大寿和丘禾嘉联名保他为锦州参将,以守备升参将,是连升三级了,按常例,似有不成,你们如何看?”
只要不去干政,皇上便由得你!
王承恩也被这好动静冲动了,不顾额头还痛着,三步并作两步便跪到了崇祯面前:“老奴恭喜皇上,道贺皇上!”
此人也不是铁打的,那里能经得起这般遭罪呢?
以是王承恩坐那司礼掌印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崇祯不设掌印,王承恩便只能是秉笔,进不得步。
乾清宫,司礼寺人王承恩心疼的望着眼窝有些发暗的崇祯帝,谨慎翼翼的轻声提示着。
王承恩不假思考便道:“既是其功堪巨,该当升迁。以守备升参将,虽是连提三级,但本朝并不是未有先例。且所斩乃建奴jīng锐马队,非平常流民,依老奴之见,皇被骗准之。那施或人破格连提,必感念皇恩,报效朝廷,他rì再立新功不定!”说完以后倒是暗骂本身一声:胡涂了,武将升迁本身焉能胡胡说话,这不是干政吗?
辽东这回总算是替皇上争了口气,皇上今儿能睡得结壮了!王承恩越想越欢畅,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老奴这就去安排。”
你当咱家不晓得,你们口中那民不就是你们自个!你们要皇上让利于民,实在就是落本身腰包里。这真正的百姓哪个会得了真利?
那人能够过分镇静,撞到人都没发觉,挥动手中的报捷文书便跪到了崇祯面前,冲动的叫唤道:“皇上,大捷,大捷,辽东大捷啊!”
如此答复,即是没说,不过崇祯偏就吃他这套。实际上,崇祯也不是真的要问王承恩甚么定见,太祖铁制――寺人不得干政,前朝王振、刘谨、魏忠贤这些权阉的活例子已经让崇祯打骨子里不肯再信这些个家奴,不然,他那里会背了哥哥的遗言――“大裆实诚,有做事之能,莫要弃之”,继位才数月,就把魏忠贤给放逐凤阳,半路之上又派人把他给逼死呢,说到底,还是当信王那会被魏忠贤给吓到了。
提笔御批“让利于民,善莫大焉”,这罢矿撤监的事便算是准了。
自古有哪个天子能有崇祯这般勤政?又有哪个天子如崇祯这般苦呢?
就皇上面前会看得这份奏疏,说得便是叫皇上罢了矿税,撤了矿监,不与民争利。
放下笔,瞅见王承恩脸sè古怪的看着御案上的那份奏疏,崇祯不由有些不悦,淡淡说了句:“如何,朕这奏疏批得不对吗?照你说,这矿是罢还是不罢呢?”
不过还是又问了句:“斩得是真鞑子?”
“二更了?”崇祯微微点了点头,“也不早了,朕再批几份便去田妃那歇吧。”
王承恩愣了一下,总觉这事有点古怪,但见皇上欢畅,便也不去多想,挥手便要叫内里的小寺人过来,不想内里却俄然奔了小我影来,吃紧燥燥的也不看路,“扑通”一声便撞在他身上。
王承恩这个模样,崇祯稍稍宽了些,一边拿下一份奏疏,一边随口问道:“几更天了?”
有魏忠贤这等大寺人在,这皇上做得有甚么意义?
“大捷?辽东大捷?”
看明白归看明白,晓得归晓得,王承恩就是不说,他实在是怕了,晓得崇祯最怕的不是外朝的臣子占他的便宜,而是怕内廷的这些寺人干政!
崇祯即位后,怕内廷再出个魏忠贤,没再设司礼掌印,以免哪个寺人一家独大起来,相互都是秉笔,相互间便当于管束,包管出不了如魏忠贤那般的阉贼。
“好啊,好他个祖大寿,不枉朕如此信赖于他!斩首二百不足,果是大捷!朕要赏,要赏,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