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大清出关
多铎虽尊敬二哥代善,但他与多尔衮、阿济格是一母所生,现在多尔衮和阿济格又领军在外,倘若北京就此同顺贼媾和,置他那二位兄善于那边?
有此动机,代善便对峙出关。
多铎滞言,其兄多尔衮当初说这话的时候是因为清军刚入关,并无多少底气,也不知能占中国多少处所,加上剃发令后京畿汉人到处抵挡,以是才说能占多少算多少,实在占不了再走。
见状,本是多铎那一边的太祖宗子禇英的儿子、多罗贝勒尼堪同护军统领图赖也是踌躇起来,不知是否还要对峙。
汉人有首诗叫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目睹两位太后都心动,当下当即辩驳代善,称太宗天子在时曾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
可大臣们却不让他跑!
军报说漠南喀尔喀蒙古苏尼特部的腾机思、腾机特兄弟俩举旗造反了,大清如果还不出关的话,就是顺军肯撤回关外的兵马,他们也回不了故乡了。
出关,毫不是软弱和无能!
也是以,入关以后多尔衮便死力架空代善,底子不给他重掌大权的机遇。而代善一系子孙中靠近多尔衮的硕托、阿达礼又被代善“大义灭亲”,这就使很多尔衮对两红旗代善一系的侄儿、侄孙不肯重用。
见多铎语滞,阿巴泰、济尔哈朗等支撑媾和出关派自是活泼起来,纷繁出班进言出关于大清的各种好处,不出关又于大清有何弊处。
打出去,收回来,且还能再蓄力,劲道比前次更足,那才是豪杰!
以他的身份同声望,是绝对能够压抑多尔衮留在京中亲信的。
等大清这只猛虎胜利收回拳头蓄力后,贼人们哭都来不及!
“若不出关,莫非要使天子重演前明崇祯之旧事不成?”
是啊,一个连辫子都断了的汉狗在这叫唤死守北都城,这安的甚么心机!
风向开端一边倒。
多铎试图以太宗遗言压抑代善。
说话的是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上一次议政王大臣集会因为对摄政王无礼,被关押四个月才放出。
代善则道:“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度之福;不然,豪格是天子的宗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大哥体衰,难得胜任。”
代善冷哼一声,看向那瘫坐在地的孙之獬,痛声说道:“如此辈,口中尽是品德忠义,看起来皆是国度忠臣,实则尽是一帮奸小!我大清若亡于北京,此辈汉官还可为贼顺效力,我满洲一族莫非也要向贼人跪膝称主子吗!”
那崇祯但是直到死都想跑出北京的!
多铎看向宁完我、范文程、刚林等大学士,但愿这些大学士能够出面辩驳媾和派,其却不知宁完我、范文程恰是媾和的首倡者,而刚林虽没有参与此事,但对死守北都城也没有多少信心。
反观顺贼那边,代善一样以为这帮贼寇也是鼠目寸光,妄图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窃得北京,却不考虑趁大清现在急难赐与致命一击以绝后患。
多尔衮的亲信锡翰出面了,称当前二王在外率军苦战,朝廷却要草率与顺贼媾和,这不是寒了在外十数万八旗将士的心么!
太宗皇太极身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和豪格争论不下时,便是代善出面调集议政王集会,共同议立嗣君。
而前明崇祯天子不就是叫他那帮臣子们坑死的么。
集会上,多铎见兄长多尔衮和侄子豪搏斗的短长,一气之下便提出:“不立我,论年纪,该当立礼亲王代善。”
即拳头打出去收不返来,不叫豪杰。
而这统统,身为两红旗实际“家长”的代善必定看在眼里,先后果为入关的顺利,多尔衮声望及权势都达到颠峰,以他两红旗实难对抗,这才干脆闲居在家,不与多尔衮争斗,免得为子孙带来祸害。
礼亲王代善主张出关。
再不及时改正,大清就真的完了!
“犹记得八旗刚入关那会,摄政王曾言何谓同一中国,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现中国局面纷争,汉人抵挡狠恶,寸不能得,尺亦不能得,若不快刀斩乱麻,判定出关,莫非要八旗将士尽数葬身于中国不成?”
而这时,一封来自遵化的告急军报让媾和之事完整通过。
多尔衮必定是不成能让弟弟多铎当天子的,更不成能让豪格承大统,是以代善这话说的是标致,却暗中已经表白两红旗不会支撑多尔衮,终究逼很多尔衮拥立福临,由济尔哈朗与他一同辅政,这才化解了皇太极身后的满洲内哄危急。
这也是高傲格、多尔衮争位后,代善第一次在朝堂之上表白本身的定见。在此之前,他向来赋闲在家,不问国事,前两次议政王大臣集会也均是不置一辞。
多铎拿太宗的遗言压抑代善,代善反过来拿多尔衮的话来压多铎,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施其身了。
多尔衮不算豪杰,在代善眼里这位十四弟光晓得把拳头伸出去,却不晓得如何收回,说的刺耳一点就是个莽夫。
最后,煤山吊死了。
多铎一时语滞,能插手议政王大臣集会的王公大臣们哪个不晓得这北都城的实际环境,他现在就是多说几成,也立马会被这帮人戳破,尽而群起攻之。
“既然豫王说要死守,那主子倒要问一问豫王有几成守住京师的掌控?如有七八成,主子就是死也要护得皇上和太后安危,若没有,主子死了不打紧,可皇上和太后如何办!”
可现在,老天爷又给了诸王之长一次重新出山的机遇,代善当然要顺势而起,便是不为他本身,也当为儿孙们争上一争。
这番话倒是有点醍醐灌顶的结果,让很多筹算再张望一会的满洲官员们及时醒梧。
国度大事,能由一莽夫胡乱施为吗?
“今既得北京,怎可等闲放弃!”
兵马平生的代善对时势看得最透,他暗里与儿子满达海说过这么一个事理。
现在这局面,可比当初严峻很多。
国主福晋哲哲和圣母太后布木布泰本是没甚么主张的妇人,又见诸王之长的礼亲王都同意出关,其他王公大臣也都持此议,心下便都有了既然大伙都说关内留不住,那不如趁早出关好的动机。
而早在太宗一朝,代善便因年长位尊遭到太宗天子打压,看上去已经干与不了朝政,但诸王之长这个尊位毫不是安排。
这北都城中放眼看去,另有谁比代善更具声望?
军报虽是遵化巡抚宋权发来的,但送来的倒是城外的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