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游戏竞技 >大流寇 > 第四百九十章 皇帝,你到底跟谁一伙!

第四百九十章 皇帝,你到底跟谁一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说完,叫其子左梦庚将黄澎写就的誓文、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

见状,袁继咸晓得不妙,公然左良玉随后就逼他一同前去南京。

马士英原是要引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接引左部,可知左良玉竟病死在九江,现左部是由其子左梦庚统帅后,这位祸首祸首竟游移起来,不敢再行接引之事了。

先是要起顺案,厥后是联清还是联寇,揭贴如云,众说纷繁,对于北方局势停顿毫不知情,所定各策不知掉队多少。

数天前,马士英派人给左良玉送来密信,信中竟称崇祯天子的太子从北京脱难,日前已到达淮西。

弘光讪讪,也知本身皇位得自那边,便压抑此事,不准朝廷同清廷打仗。

只是马士英担忧潞王不肯退位,掌控南都朝堂的东林党人也不会等闲放弃权势,以他淮西一家兵马逼迫不了南都,便在魏炤乘的建议下使太子写脱手谕,但愿拥兵二十万的左良玉能够引军东下同他淮西兵马汇合,共保太子于南京即位。

黄澎提示左良玉一旦清军攻打,南都必不会出兵来援,到时左部一家独抗清军主力,那里能撑得住。败军如果东下,南都一定就怕,且凤督马士英也必不会如现在这般恭敬。

朝会时,史可法同礼部尚书王铎将此事奏于弘光帝,弘光吱唔不决,说甚么满洲多次犯境大明,殛毙千万子民,现在大兵入关,窃居北方,如何会等闲放弃图谋中国野心。

左良玉身后,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留后,把袁继咸拘禁在船中,持续引兵东下,前后占据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承平府。

左良玉是真正视袁继咸,见他不肯同业,便劝道:“先生何必如此过虑?太子法理伦序第一,今既脱难,我等身为先帝臣子,自当保太子秉承大业。至于珍惜百姓,只要先生与左某同心,左某又岂会让他们胡来。潞王那边,只要退位,左某也不会杀他,仍叫他做亲藩便是。”

史可法的复书说话软弱无能,几次向清廷表达“联兵”欲望,但愿“两国”能够在安定流贼后代通盟好。

很多东林党人更是雀跃喝彩,说满洲真助中国也!

可那何腾蛟也是命大,在江中没有被淹死,反逆流二十多里到了竹牌门一带,一个捕鱼的渔民将这位巡抚大人救起,以后何腾蛟便急赶往长沙,堆积畴昔部下的僚属堵胤锡、傅上瑞、严起恒、章旷等,参议如何应对左良玉部东下兵犯南都及弃守武昌形成的湖广局面被动之事。

自弘光即位至今八个月,南都方面几无一事,也无一策,倒是加饷却议得热乎。

至于弘光朝廷建立后没有一兵一卒“北伐”的究竟,史可法竟说是制止雄师北上剿贼会同清方产生摩擦。倒是“天下共主”、“大一统之义”、“光复神州”之类的言辞通篇都是。

因为弘光帝不肯松口,史可法又急于安定贼寇,便以私家名义给多尔衮回了信。

左良玉的部将不知春秋大义,都道江南繁华,个个想去享繁华,以是轰然拥戴。

最后,史可法表示只要清廷情愿同大明修缔盟约,则大明立时整兵备战,与大清南北合击流贼,事成以后,不吝赋税。

而江北淮贼之以是要渡江攻打南京,倒是因为南都方才欢迎了满洲人的使者——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

而后又向左良玉麾下诸将下拜,要求他们珍惜百姓,不要在九江胡乱杀人。

马士英身边的崇祯朝大学士魏炤乘勾引马士英,说既然先帝太子在,那南京的潞王就当退位。

李自成都打不过满洲人,况他左良玉。

主政朝堂的大佬们自天子即位以来,一不思北伐,二不思清算吏治,反而热中于给二百多年前被明太祖正法的建国功臣傅友德、冯胜等人,被成祖殛毙的建文朝忠臣追加谥号,规复名誉,大抵这些大佬们觉得如许做就能唤起江南官民报国之心。

左军搏斗之时,城中百姓都说巡抚大人爱民,争相逃往抚衙求救。

官方苦饷,朝中则不竭争斗。

“其间大帅军威正盛,东下可成大事,若大帅军威不在,东下怕是到处受制。”

本就对弘光政权不满的湖广巡按御史黄澎却于深夜乘小轿到左军中,劝左良玉顿时领军东下扫清朝堂东林小人,保太子即位为帝。

被惊醒的袁继咸望着滔天火光的九江城,绝望当中便欲他杀,却被左军突入强行掳到左良玉的船上。

左军乘势入城杀掳婬掠,满城顿时老弱妇孺哭喊惊叫声。

降清当汉奸,左良玉是绝对不为的,但是跑,他是能够做到的。

左良玉被说动,他现在的处境真的不妙。

徐勇气的对监军说道:“左帅不叫我打鞑子,那鞑子打我如何办!”

淮西监军寺人卢九德在看过太子后,也难以肯定真伪。加上卢九德对左良玉深为顾忌,不肯附马士英招左部,同时也担忧淮西兵将如果渡江的话,淮扬之地的贼寇必定趁虚而入,且左部放弃湖北,岂不是将那清军尽数引来不成。

对于降清的吴三桂,多尔衮信中以清平西王称呼,史可法不但不敢指出荒诞,反而以赞美口气说“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

袁继咸也是一再投水他杀,都被救起,待知左良玉竟然呕血死去,袁继咸也是震惊。

弘光天子有个好处,就是不管大事小事,一概暗里向贤达孙武进问教。

言之确实!

本来马士英担忧左梦庚没有其父声望难以节制诸将,万一左部那帮虎狼之将不听号令,攻陷南京后杀人放火,祸乱东南,他马士英岂不转眼成了大明的罪人。到时就算有太子在手,又岂能让江南士民推戴。怕他马士英今后一个奸臣的名声是板上钉钉。

当场呕血数升,郎中抢救不得,竟于当夜死在舟上。

二十岁时以斩首记过,升任百户,崇祯年间积功至游击、参将。崇祯十六年与惠登相各率所部取道襄阳北界,奔驰东走,往武昌投奔左良玉,与卢光祖、李国英、张应祥、徐恩盛、金声桓、常登、吴学礼、张应元、马士秀、徐育贤等合称左部十总兵。

“便是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承平”。

一心想要入京为宰辅的黄澎死力劝说左良玉,又指湖北现在已经不平安,若左良玉持续呆在武昌,难保清军不会出兵来打。

尤以卢光祖、李国英、金声桓、徐恩盛等号令最为短长。

左良玉推行“不抵当”,除了惊骇不敌清军,导致气力受损以外,也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一封密信有关。

顺军将领郝摇旗能从襄阳突围从荆州窜到四川夔州,不是因为郝摇旗部下千余顺军多能打,而是因为荆州的明军正在忙着撤退。

驻防德安的总兵徐勇本姓高,幼年丧父,少孤,生而燕颔虎头,16岁就与村夫说“大丈夫自取封侯耳!”,随即告别母亲,带着mm一起仗剑游历关东。

左良玉接信时正病着,加上清军打进襄阳威胁武昌,又不知阿谁太子是真是假,是以不敢承诺马士英。

南京那边晓得马士英那边来了个自称太子的年青人后,倒是纷繁不信,东林党人御史纷繁上书朝廷,说马士英用心叵测。

“太子真伪尚不知,密谕究竟何人传来也不知,怎能就此起兵呢!南都潞王承序,并无大错。”

监军李犹龙再三劝说徒死无益,不如见机行事。

孙武进道:“摈除鞑虏,规复中华是你朱家老太爷提的,你要同鞑子媾和联手,咱不找你费事,你老太爷也会找你费事。”

何腾蛟带人坐在大门口,让百姓都进衙门出亡。岂料左军杀至,不由分辩就将何腾蛟绑走,威胁随军东下。

左良玉一听有理,遂令搏斗武昌住民。

史可法意明、清分境而治,从两国天子的春秋考虑,弘光为叔,清帝福临为侄,多少给明朝廷争点面子。

“以大帅之军威,有太子之大义,何愁大事不成!”

驻防在荆州的副将张勇、承天的总兵李国英等人收到左良玉军令后,无法只得率部撤走。

黄澎又劝左良玉强行绑走巡抚何腾蛟,同时说何腾蛟夙来爱民,若百姓晓得他被大帅绑走必定会肇事,干脆将武昌城中住民尽数搏斗,免得这些住民留下来替清军效力。

至于赋税供应数额,都可议。

“凡官方田土,熟田每亩二分,熟地每亩五分,山塘每亩一厘,赐与弘光元年契尾一纸”,合计江南一年另“加折色银五十万六千四百五十余两,整年征收数百万两,使得江南门路哗然。本来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竟也不断,还是收取。

不是大家唾骂,不屑一顾,而是大家喝采!

攻入襄阳的清军在杀了李自成后到处征集粮草,不晓得是不是在为攻打武昌做筹办。如果是的话,等清军真的杀到,他想走也来不及了。

因东林党人禁止其入内阁,弘光身边的宠将孙武进收银不办事,马士英对弘光朝廷一肚子牢骚,只前番唐王伦序不敷,没法同潞王争锋,这才哑忍不言。现下有了崇祯太子,大义在手,他马士英岂能再受制于东林宵小!

在此背景下,左军顺江东下要犯南京的动静很快传到了南都,城中文武大为发急,不久前他们还弹冠相庆,为大贼李自成被清军所杀感到欢畅,以为这是上天不断大明,且一个个都将那替大明报了大仇的满洲英亲王阿济格当作大豪杰。乃至有人还说要顿时派出北使团,照顾巨资犒赏为先帝复仇的满洲将士。

听闻在萨尔浒之战力战就义的刘綎、杜松二位将军的事迹,徐勇非常敬慕,对人说道:“大丈夫束发从戎,遇明主,位上柱国,裹革疆场,名垂万世,本等事耳,此其事优为之!”

左良玉是偶然令的,在得知清军追逐李自成进入襄阳,李自成被其谋士牛金星父子暗害后,这位手握二十万兵马的大明宁南伯没有被吓的降清,而是撑着病体做出决定,号令前番攻占承天、荆州、德安三府的所部兵马即行撤退,千万不要和清军有任何打仗,更不能进犯清军。

监军回道:“不抵当。”

因知徐勇脾气,左良玉怕他不肯听令带兵撤回,特地派监军到徐勇那边催其退兵。

故而卢九德就决计禁止淮西兵将扶保太子之事,并将此事奥妙奉告南京。

左良玉不疑,命人礼送袁继咸回城,不想袁继咸一进城就命部将死守九江城,不准左良玉的兵进城。

袁继咸不肯随左良玉东下,正言厉色道:“先帝之旧德不成忘,今上之新恩不成负!”

启事是江北的淮贼正在打造船只,扬言要渡江。

途中左良玉让何腾蛟与他同乘一舟,何腾蛟求给一条划子随行。左良玉便叫弄来一条划子系在他大船前面,命人严加看管。至汉阳门时,何腾蛟趁看管不备俄然跳入江中,转眼就被江水淹没。看管惊骇被杀都跟着跳江。

左良玉此时却对九江城中的环境一无所知,等知部将绑了袁继咸过来这才晓得不好,叫人抬着他出舱往九江城一看,目瞪之余长叹一声:“我这帮兵胡来,胡来,我有负袁临侯啊!”

多尔衮苦于无兵可用,被迫“联明平寇”给史可法写的信在南都城中激发轩然大波。

袁继咸来后,左良玉命人将他从病床上扶起,从袖中取出马士英赐与的太子密谕,命人摆香案调集诸将,声明此次东下乃是扶保太子即位。

淮西诸将中对于太子真伪也是半信半疑,刘良佐同方国安情愿带兵渡江,黄得功同朱纪态度恍惚。

气冲冲的进宫,揪起龙床上的弘光帝,拿着弘光最爱的拂尘抽了他几下,骂道:“天子,你到底跟谁一伙!要跟我一伙,就撵走史老头!要不跟我一伙,你跟我回江北,这龙椅叫别人坐去!老子不平侍了!”

袁继咸沉默半晌,说此事需同九江城中官吏商讨。

信云:“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摆布,非委隆谊于草泽也,诚以大夫忘我交,《春秋》之义。...以是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本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罢了。本日奖帅全军,长驱渡河,以穷狐鼠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天子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明鉴之。”

又建议由吴三桂于“畿东界境内开藩设镇”,“比邻而驻”,并且借用苏秦佩六国相印的典故,要吴三桂“劻勷两国而灭闯”,“幸将东省处所,俯垂存恤”。

这是左良玉二屠武昌。

北来“顺逆”同几社陈子龙等官员也纷繁上书说满人不成信,此必是满洲于北方用兵军势减弱,欲借大明兵力助其安定北方,朝廷千万不成入彀。

孙武进是在青楼夜宿时晓得史可法瞒着天子给清廷复书的,且信中内容早被他东林党人流暴露来,当时就气的痛骂:“好你个史阁部,这朝廷于其你来卖,倒不如老子来卖!”

刑部侍郎姚世孝、御史乔可聘等东林党人更是“出运营策”,请朝廷使巨资请大清兵助讨江北淮贼,免得江北的淮贼真的渡江来。

从武昌解缆的左良玉六月初九到了江西九江,为了让此次扶保太子更有阵容,便派人请江西总督袁继咸到舟中相见。

袁继咸的部将张世勋早就同左良玉部将卢光祖勾搭,半夜俄然引兵出营放火燃烧全城,城中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夺门而出同左军合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