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小说
会员书架
爱你小说 >历史军事 >明灯医学 > 脐疗的发展历史

脐疗的发展历史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脐曰神阙,位于任脉;《灵枢?营卫篇》曰:“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指出了脐与督 脉的干系;《素问?骨空话》:“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言了然脐与冲脉的干系;《灵枢?经别》:“当十四椎,出属带 脉。”阐述了脐与带脉的干系;《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底子”,以为脐为天赋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经气之汇海,五脏 六腑之本。《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会元针灸学》:“神阙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 环迥叠积,其注于迥肠者,外附于脐上。”心与小肠相表里为络属干系,故脐与心脏、小肠相通;《灵枢?营气》:“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颌,循颠,下项 中,循脊如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脐属任脉,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督脉贯脐中心,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即脐与肝、胆相干;《灵枢?经 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脾与胃表里络属,脾胃为后天之 本,而脐为后天之气舍,即脐与脾、胃相干联;《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如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 接,《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大肠。”又肺脉属肺,络大肠,故脐与肺大肠直接相连;《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属于膀胱,散之肾,……足少阴之 正,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止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而带脉过脐,故肾和膀胱可通过带脉通脐;《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 经之底子,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 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故脐与三焦相通。这些都说了然脐与脏腑、经络的联络,并为后代敷脐疗法的利用奠定了实际根本。在脐部用药物医治疾病最早见于 晋代葛弘《肘后备急方》,书中提出“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可治卒得霍乱腹痛”,此阶段为脐疗的抽芽期间。

中医外治的汗青悠长,而脐疗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法,亦源远流长, 早在殷商期间,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在春秋战国的《五十二病方》记录脐疗。药物敷脐疗法是从当代药熨、敷贴疗法的根本上生长而来的,因为其安然有效,简练易行,故备受历代医家的推许。

宋元期间,脐疗获得丰富,常利用于医治急症,可见其奉路程度和群众的承认程度,如《承平圣惠方》治卒中,“附子研末置脐 上,再灸之,可活人。”《三因方》治中暑,“蘸热汤敷脐上”。《万病回春》医治小儿泄泻不止,以“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脐上”。另有《圣济总录》中记 有“腹中酷寒,泄泻久不愈,暖脐膏贴脐,则病已”、“治膀胱积滞,风毒气胀,小便不通,取葱津?蛤蜊壳许,入腻粉调如液,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 臾即通”。《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恶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

到了唐朝,脐疗获得了必然的生长,《令媛要方》、《令媛翼方》、《外台机密》等著作已有很多关于敷脐疗法的记录。如:《令媛要方》:“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茱萸纳脐,帛布封之。”《令媛翼方》记录:“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抢救暖脐散填脐。” 别的,孙思邈还用东壁土敷脐,用苍耳子烧灰敷脐,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医治脐中流水,用杏仁捣如泥与猪髓搅和均匀后敷脐以治脐红肿。王焘的《外台机密》也稀有多脐疗体例的记录,如用盐和苦酒涂脐医治二便不通等。

学技术、涨知识,做奇迹,国奇(脐疗)助你圆医学之梦,带你走向胜利之路!

太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阴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水自行。”本 法是用葱白捣烂,插手麝香少量,敷脐上,并以冷热刺激,治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可见当时药物贴脐法的利用,不但风行官方,并且宫廷太医也接收利用了。 至晚清,清朝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到:“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又说“对高低焦之病,也可利用敷脐而高低相 应”,提出敷脐法可治“风寒、霍乱、痢疾、疟疾、黄疸、食积、呕吐等……此法不管何病,不管何方,皆可照用”,《理瀹骈文》是其阐述外治法的专著,书中记 载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脐、灸脐等法的验方达300种之多。医治病种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并且对贴脐疗法的感化机制、药物选 择、用法用量、操纵体例、重视事项以及辨证施治方面,都从实际上作了体系的阐述,使脐疗构成了奇特的体系。同时指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 明阴阳,识脏腑也”,其对脐疗的生长和利用起到了极大的鞭策感化。

明清期间,敷脐疗法获得了很好的生长,触及到的医治范畴也进一步扩大,能够说是到了成熟期间,已用于医治很多疑问杂症或奇症。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 目》中载有“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麝香)贴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当,则肿消”、“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以医治自汗、盗汗,用黑牵牛为 末,水调敷脐上医治小儿夜啼”等。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麝香、樟脑、莴苣子及叶捣为膏敷脐医治缩阳症。《类经图翼》用甘遂、吵嘴丑研末热敷脐上治湿 气肿胀。《本草纲目》用赤根捣烂,入元寸贴脐心,以帛束之,治大腹水肿。《医宗必读》提出用独活、栀子、青盐捣末填脐并固封医治小便不通。别的,《景岳全 书》、《古今医统》、《简易普济良方》等均有脐疗的内容记录,使后代脐疗更趋成熟。清朝医家赵学敏在《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两书中均记录有很多官方药 物贴脐的验方,此中有“治水肿病,小便不通,以甘遂末涂脐上,甘草梢煎汤液服之”。别的另有医治腰痛以生姜、水胶共煎成膏,用厚纸摊贴脐眼,医治痢疾用绿 豆、胡椒、麝香、胶枣共捣烂贴脐上等。所载方简朴且效验,迄今仍被临床所相沿。清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