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小说
会员书架
爱你小说 >玄幻奇幻 >九白纹章 > 第三十三章 佛道之争

第三十三章 佛道之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张君宝见那瘦高和尚也说出四句偈语出来,便知和尚略已豁然。这四句话张君宝倒是在书上看过,说的是一百五十年前,宋朝名仕黄庭坚的轶事。此诗乃是黄庭坚制作滴翠轩之时候在石碑之上。记录其有一次做梦,梦到了其宿世乃是一名女子,虽是女身,却入佛门,毕生不嫁。黄庭坚访到这位女子活着的母亲,视为己母,并接到家里扶养。

瘦高和尚略一痴笑,说道:“道长也好,和尚也罢,均是我。”说罢捏起一小块点心,搁进嘴里。外人看来,如同嚼蜡。那大胖和尚看到,满脸惊诧,长伸站起,冲着张君宝深深一揖,说道:“小兄弟果非常人,竟能让张师兄用饭,志然谢太小兄弟。”

张志敬长叹一声道:“于公于私,却不得不去。自先唐尊老子为祖,奉玄门为国教至今,道之大,非全真一派,更有正一道,太一道,真大道,净明道所传不一,江北唯全真道最盛。若不该辩,恐天下人耻之,此为私;佛教一方若少林寺出头,倒也无流派之见,忽必烈处心积虑,从吐蕃请来那摩国师,八思巴上师等藏传佛教。若不该辩,江北百姓这百余年之信心,恐被摆荡。汉地沦为蛮夷之厕不成怕,汉人沦为蛮夷之奴也不成怕,若汉人无有汉人之信心,才最可骇。”

(注:张志敬:字义卿,号诚明真人。李志常病终后,其为全真掌教。佛道之争:史实曰公元1255,1256年,佛道两边魁首一对一展开辩论,终究皆以佛教胜出告终。1258年,两边窜改了1V1的辩论体例,展开了一次阵容空前的大辩论。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件,命姚枢等筹办此辩论。佛教一方以少林福裕长老为首,那摩国师、八思巴等藏传佛教僧侣助阵,合计三百余僧;玄门一方,则以继任教主张志敬为主,合计全真教徒200余人,别的,另有官方、文人代表的裁判200余人。由两边各出17名辩手,并在赛前商定: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成果,两边的论争以道家失利告终。玄门17位辩手遵循商定皆脱袍弃冠削发为僧。蒙哥汗命令燃烧玄门伪经45部,并偿还侵犯梵刹二百三十七所。本书左衡再三,将辩论推迟三年,与剧情不悖,摆布都是忽必烈主持与主导。忽必烈固然崇佛,但并未制止其他宗教,佛、儒、道、回、基督均不架空。笔者也想说,忽必烈乃是少有的明君。此观点源于晓松教员。感激晓松教员,感激晓松奇谈,感激爱奇艺。)

昔年师祖长春子丘处机曾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活人无数,传为嘉话。适值成吉思汗对师祖长春子极其恭敬,并豁免全真玄门的赋役。全真教有此殊遇,未免被其他门派妒忌。后蒙古南侵,全真教奋而抗之。自此全真教被蒙古视为眼中钉。

张君宝听到这里,悄悄忖思:怪不得少林寺千年古刹,历经交战无数,还是香火鼎盛。本来非是寺内妙手浩繁,乃是金朝、蒙古皆晓得“统治”之道。常言道: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灭了“道”与“佛”,便如同这“载舟”之水变成了死水,死水载舟岂能远行?是以灭其一,才证其“统治”之道。

张君宝大吃一惊,早就听闻全真教乃是天下玄门第一,不想落得如此了局,忙问道:“道长所言何事?”

张君宝听罢一怔,说道:“听闻少林寺与全真教夙来敦睦,同抗内奸,何来反面之说?又怎会有佛道之辩?详细事情还望道长不吝见教。”

张志敬长叹一口气说道:“全真教四分五裂,丹阳子马钰师祖门下弟子远走宁海。长真子谭处端门下弟子随之。长生子刘处玄门下弟子赴崂山太清宫弘道。我等乃是丘处机师祖门下。玉阳子王处一门下弟子去了嵛山。广宁子郝大通门下弟子去了华山。平静散人孙不二归隐洛阳近郊的凤仙洞。自此,全真教不复存在。这诸多变故,皆因我这不僧不道之人所累而至啊。”

张志敬说道:“唉,自蒙哥汗火烧重阳宫以来,全真高低便与蒙古势不两立。两年之前,忽必烈为了进一步打压全真教,便召开了一场关于佛教玄门的大辩论。相约: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成果玄门失利,我等一十七名辩手,遵循商定脱袍弃冠,削发为僧。全真教四分五裂皆是以事而起,重阳宫盛况不复再现。全真教毁于我辈之手,实乃汗颜。”

那瘦高和尚张志敬也不活力,说道:“张兄弟也心直口快,我说来倒也无妨。全真一教与其他教派分歧,不以字辈排序。自全真七子分拨以来,各自门下端方不尽不异。有的乃是大弟子传授技艺,却以师徒相称。有的则是师徒传艺,则不以师徒相称,共拜大道为师,以兄弟相称。道家讲究‘知名,六合之始;驰名,万物之母’驰名与知名皆是道。只可惜,全真教至现在已经四分五裂。”

张君宝又想:如果蒙古想要灭佛又或灭道,一声令下,千万铁骑踏过,又有何难?但其授意让中土教派自相残杀,却又高超了很多。便道:“蒙古有此野狼之心,雄图之意,无怪乎开疆扩土,所向披靡。”

那瘦高和尚看了胖和尚一眼,说道:“你们还熟谙?”然后见大胖和尚低头“嗯,嗯。”言语,自顾吃食,便对张君宝说道:“张兄弟既和师叔祖在一起,想必也不是外人。贫道乃是全真教第四代弟子张志敬,师承真常子李志常门下,这位是我的师弟李志然。”

黄庭坚所说的“似僧有发”却与这和尚“似道无髻”一样事理。宋人重礼法,言及宿世“似僧有发”尚不避讳女子之身,那么这瘦高和尚应也能放下其僧身道心。“羽士”与“和尚”只不过是表象罢了,“真妄在心”是也。

张君宝听完又增迷惑,全真派向来是玄门第一大教派,如何又四分五裂?便又问道:“那龙门派是何门派?莫非是全真教的分支?”

全真与少林均在江北,倒是江北百姓之福。这江北之地几经复辙,现在百姓只知汉不知宋也。少林寺更是千年古刹,少林寺僧,救国救民,慈悲天下。道之极盛乃全真,佛之大宏乃少林。全真与少林均得民气,若昭然除之,必得民愤。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件十几年,深得此道,才有这佛道之辩。”

张君宝说道:“谢不敢当,我倒是应当谢过大师昨晚的馒头。”说着还了一礼。大胖和尚哈哈一笑,又去自顾吃食。

张君宝听罢也是云里雾里,不甚明白。时下宋人重于礼法,与辈分之事极其讲求。张君宝听这位瘦高和尚叫做张志敬,想必是“志”字一辈,怎其师父亦是“志”字辈分,叫做李志常呢?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下山之时,碰到华山之巅的世人,此中就有全真教掌教李志常,道听途说全真教第三代弟子均是“志”字一辈啊,不知何故这位张志敬却自称是第四代弟子呢。思考不解,便问道:“张道长,我只听闻全真一派自开山祖师王重阳以下,传有全真七子,七子之下均是‘志’字一辈,为何道长也是‘志’字一辈呢?”张君宝本就看着这位瘦高和尚面善,大胖和尚虽是卤莽,倒也畅快,是以感觉可亲,出口毫无遮拦。

张君宝听这和尚以“贫道”自称,便不觉得然,改口以“道长”相称,说道:“道长放心,倒是再好不过了。有饭不吃,那就有违常理,道长可先填饱肚子,再作筹算。”

张志敬道:“须知杀人轻易,收心最难。适值其同一蒙古诸部,便欲放眼天下,有灭宋之意。可佛道两教倒是他灭宋途中极大的绊脚石,故生此毒计,操纵佛道之争,挑起更大争端,让佛道两派自相残杀。他却坐收渔翁之利。”

张君宝连连点头说道:“既然道长已然晓得这只是那蒙古的战略,如何还飞蛾扑火,前去应辩呢?”

张志敬道:“佛道之争,向来已久,但仅仅是‘佛理’与‘道义’之争,千百年来,并无甚大抵触。忽必烈深得‘统治’之法,挑起争端,并从吐蕃请来八思巴上师压阵,以打压中土教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