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小说
会员书架
爱你小说 >历史军事 >大唐:让你监国,你改朝换代? > 第二章 众矢之的

第二章 众矢之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如果李恪没法压服他们,恐怕这事真没完了。

这份奏折之上,写的都是李世民气心念念的事。

皇运体系!

这小子,看模样当真不是装的!

魏征更是首当其冲,就差冲到李恪跟前,指着李恪鼻子骂了。

还不如早些将写出鼎新之法的人交代出来算了。

眼神当中,闪过几分戏谑之意。

这是李世民抢先给李恪的一个台阶。

此体系的货币,乃是名誉值。

“但百官对此另有诸多疑虑,还需你来解答一二。”

只要搞定李恪,这鼎新之法就定然不会实施。

当年承乾和青雀两人来到朝堂的时候,眼神当中都稀有分严峻之意。

指数达到必然命量以后还会提进级别,解锁更多可兑换的物品。

李世民可记得,李恪没来过几次朝堂。

“念你年幼,若真如此便也免了极刑。”

跟着黄门一声呼喊,殿内百官的目光齐刷刷朝着门外看去。

这对本身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当真是想不到,本身的儿子当中,竟然另有藏拙的!

在穿越来大唐以后,李恪便觉醒了专属于本身的体系。

大唐方才建立,基业还不敷安定。

饶是现在都不能制止,或多或少的会有些顾虑。

而此时的李承乾与李泰二人,则是负手而立,悄悄的看着李恪。

但现在的蜀王,看起来成熟慎重,周身的气势让人很有些不寒而栗的感受。

这也是为甚么李恪豁出去了也要推行鼎新之法的启事。

倘若此鼎新之法真是恪儿所创,那这太子之位恐怕还要衡量衡量!

此时李世民率先说出这话,以后就算是李恪真答不上来,众臣也不好说些甚么。

他们倒是想看看,本身这个除了兵戈一无是处,脑筋一根筋的弟弟,该如何面对群臣的诘责。

“如果你说不出个以是然来,就申明这鼎新之法并非你所创。”

与百官之间的交集也是少之又少。

若李恪当真是在沽名钓誉,那可真就伤害了。

“这乃是欺君之罪,是要掉脑袋的!”

且看到李恪方才走过来的神情姿势,令李世民气中不由得一震。

瞬息之间,李恪刹时成为朝堂上的众矢之的。

他们还怕李恪直接认怂,认个错就算了。

“朕倒也想看看你的观点。”

或许是陛下想要鼎新,特地推蜀王出来当挡箭牌也说不定。

“内里任何一项实施起来都有不小的难度,想要全数实施更是几近不成能的事。”

……

永安宫。

而面前的李恪,眼神当中充满自傲,仿佛没把百官放在眼中的感受。

这小子打小就犟。

接下来李恪要面对的,便是疾风骤雨般的诘责。

“但也要对着诸臣认个错,归去好好学!”

“魏大人,见你如此焦急,无妨你先来?”

没人看得出,他究竟是喜是忧。

之前李世民一向觉得李恪不过是一介杀才,治国方面绝对比不上李承乾与李泰等人。

看到这般,李世民微眯起眼睛,缓缓开口道:

如果此时大兴鼎新之法,定然会影响国运,引发群情激奋。

就算能免除极刑,蜀王的位置也定然保不住。

“蜀王到!”

也恰是是以,大臣们以为此次的鼎新之法的确就是胡来。

看着李恪那一副放马过来吧的神采,李世民真不晓得是喜是忧。

临危稳定,饶是晓得来此处是为何,都没有涓滴的慌乱之意。

简朴的问候以后,李恪便转过身来,幽幽的看向面前的群臣。

莫非这鼎新之法,当真是蜀王所创?

内里的肆意一条,都是李世民现现在想要做的。

毕竟李恪所推出的鼎新之法,但是真真的触及到了他们的好处。

这也是为何魏征等人据理力图的启事。

李恪绕过群臣,对着李世民不卑不亢的施礼道。

说到这里,众臣近乎已经蓄势待发,不乏有些恶狠狠的看着李恪。

“但,朕丑话说在前头!”

实在李世民并不想推行鼎新之法。

这类气场,非常人统统!

众臣先是一愣,旋即近乎一拥而上。

“儿臣,拜见父皇。”

“起来吧。”

但是……李恪的鼎新之法实在是太合李世民的情意了。

如果然说不出个以是然来,此事只怕很难结束。

乃至于监国一事不交给李承乾,也不交给李泰,而是李恪。

只要推行开来鼎新之法,全部大唐的指数绝对会稳定上涨。

这让李世民不由得悄悄点了点头。

而此时的李世民,则是冷静的察看着李恪的反应。

而名誉值则是能够兑换各种珍奇的物品。

见李恪神情并未窜改,李世民持续道:

一众官员悄悄站在原地,等待李恪的到来。

也就是说,只要名誉值够多,级别够高,弄辆坦克来大唐也不是没有能够!

而令李恪有恃无恐的,是属于他的金手指。

但是,此时李恪却缓缓开口道:

乃至另有人感觉,这鼎新之法并不是出自蜀王之手。

或许恪儿当真是大智若愚,此时开窍了!

恰好他犟的很,竟然敢硬着头皮上。

“恪儿,你上给朕的奏折朕与百官已经看到了。”

之前可当真没看出来,李恪竟然另有这般本事。

李世民也想借助这个机遇看看,本身到底是有真才实干,还是沽名钓誉。

李世民见到李恪,心如烈火。

不过,想要推行此法,恐怕还得要过面前这些人的大关。

不知为何,他们总感受,本日的蜀王与常日有些不太一样。

“父皇放心,儿臣对鼎新之法胸有成竹。”

名誉值来自全部大唐,国力、人丁、屯粮等等指数上升,便会给李恪带来名誉值。

这让百官不由得内心倒吸了一口寒气。

想到这里,李世民才轻咳两声,开口道:

此时,一身着锦衣,气度不凡的少年缓缓走入宫殿,眼神扫视百官,多有傲视之意。

“诸位大臣如有疑问的话固然开口。”

自打封了蜀王以后,就更少了。

常日的蜀王尚武,看谁都不扎眼,趾高气昂。

而李世民则是看动手上的奏折,嘴角微微抽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